內容來自YAHOO新聞

鍾肇政的《魯冰花》 :台灣文學的關鍵作品(上)

最近,北美台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,舉辦「讀台灣客家文學寫報告」的有獎徵文比賽,「為鼓勵高中、大學學生,閱讀客家台灣文學作品,寫出讀書報告與感想」,希望新世代覺醒,知道自己是台灣人,更相信「自己國家自己救」。去年是讀吳濁流先生的書,今年繼續舉辦,指定閱讀鍾肇政先生的《台灣人三部曲》。詳細辦法請看〈讀客家台灣文學寫報告有獎徵文〉。請注意徵文將於9月21日截止。

鍾肇政先生是台灣文學最重要的人物之一,《魯冰花》就是他1961年發表的長篇小說名作,它在台灣文學上的意義很值得探討。為此,我找了許多有關魯冰花的資訊,還寫信跟不少人請教。舉辦「讀台灣客家文學寫報告」,最大的好處是趁機多讀書及找資料。讀《魯冰花》後,覺得有不少很值得討論的題材,此文主要討論它在台灣文學上的意義。

??????????????????

?????????????????? 鍾肇政親贈筆者的遠景版《魯冰花》。

魯冰花與客家的關係

討論「魯冰花」台灣文學上的意義,首先應瞭解什麼是「魯冰花」。魯冰之名來自該花英文名稱Lupine的音譯。魯冰花在外國主要是當觀賞的花卉,可生產出富氮(蛋白質)的種子;國外文獻也看到,它可以當肥料用。台灣在戰後化學肥料盛行前,魯冰花是由「平鎮茶葉試驗所」推廣;山陵地帶的茶園,尤其桃竹苗地區,魯冰花常種於茶樹旁,花謝後當茶樹的肥料。

「魯冰」跟「路邊」諧音,以後不少人用「路邊花」來影射或稱呼「魯冰花」(不過這和事實有點差距,魯冰花一般不是長在路邊開花)。路邊開的花有一種「被人漠視」或「不重要」的意思。這可能跟不少人用「魯冰花」來引申稱呼弱勢者有關,甚至變成弱勢者的代名詞,如〈苗栗頭屋鄉,這群真正的魯冰花〉。「真正的魯冰花」講的是客家庄的真弱勢者。「路邊花」也有人有不同的解讀。

《魯冰花》小說中,女配角的名字叫「茶妹」。由於《魯冰花》由客家人作家鍾肇政所寫,很多人便以為這是寫客家庄的故事。其實這故事可發生於台灣任何附近有茶園的窮困地區。會跟客家關聯,是因為魯冰花原本盛開於北部,尤其是桃竹苗丘陵區的茶園,後來才擴展到中部地區的茶園。因化學肥料及機器化摘茶葉盛行,沒人種魯冰花於茶樹旁。鍾肇政的這篇小說,沒提過客家、客家人或客家庄,但從社會環境及歷史因緣來看,客家人跟魯冰花確實較有關聯。

台灣現在已不在茶園種魯冰花了,可是魯冰花在台灣仍很有名氣,就是因為鍾老這篇小說《魯冰花企業貸款》故事感人,影響廣泛。現今已有兩部改編電影《魯冰花》(1989年出品)及《新魯冰花》(2009年出品),還有以「魯冰花」為名的電視劇(客家電視,2006年播出),但因為是改編,不一定完全忠於原著,故事情節也不盡相同。

1961年,作為鍾肇政的第一部長篇小說《魯冰花》開始在《聯合報》副刊連載。那時我還在台灣讀大學,受「大中國」教育的影響,不免有鄙視「小台灣」的心態。1989年《魯冰花》電影上映造成轟動,那時我已不像以往蒙昧,反而因為自己的出身背景(出生新埔客家庄),對《魯冰花》的故事產生親切的認同感,對此書很期待。當時我在國外深造,雖然之前已讀過他的幾部大河小說如《濁流三部曲》、《台灣人三部曲》及《高山組曲》,但此書在海外卻是一本難求。

1991年1月,我回國造訪鍾老時,蒙他贈送簽名本《魯冰花》一書,馬上閱讀,頗有感觸。但當時只對故事的感人,天才的夭折感嘆,沒有進一步的思考。24年後重讀,並查閱更多的資料,有了更深的體會,進一步思索作者為何會這樣寫,以及他想要表達的深刻意涵。

《魯冰花》作品導讀

網上有關魯冰花的資訊不少。我找到對鍾肇政最有研究的真理大學台灣文學系主任,錢鴻鈞教授大作〈《魯冰花》作品導讀〉寫得非常好,我寫不出來。經過作者同意,略加節錄,轉載他的導讀如下:

「這本書是講一個天才小畫家,如何喜愛畫圖,將自己生活周圍的感受,如茶蟲吃著父親辛苦種的茶樹、天狗吃月、貓抓老鼠、保護雛雞、牧童與水牛,如何就自己對於色彩、構圖的感覺,大膽的依照自己的天分一一的表達出來。用種不均衡反而讓我們知道畫者的主張與意圖,還可表達作畫者的憤怒與恐懼,更吸引了觀賞者的眼光。

作者以文筆與想像力,充分表現古阿明小朋友天才的姿態,這是本書最吸引人的地方。而古阿明遇到的是什麼呢?那是滯悶的教育環境,壓制小孩天真活潑的個性。而校園中活躍的卻是老師之間的鬥爭、校長無能懦弱、社會上財富分配不公、歧視貧苦人家的現象,硬生生的侵入校園,學校體系,無法防堵金錢的、社會的權勢的罪惡如賄選,反而成為共犯結構。

雖然一個外來的、年輕的美術老師有理想有抱負,也有能力與教育的良心,終究無法抵擋整個社會的壓力,連他自己的愛情也活生生的被破壞……最後,小天才終於被國際所承認,大家才恍然大悟,但是終究也僅僅是『恍然大悟』而已。小天才仍然是死了,之前也是富有子弟才有機會受到青睞代表比賽。因此,大家的『恍然大悟』又有什麼意義呢?在操場上的表揚啦,小天才的姊姊致感謝詞,似乎也帶有相當的諷刺。天才的命運終將在這個社會、教育體制下被埋沒的。」這篇導讀並提到張良澤(跟我同年紀),也是看了《魯冰花》而深受影響與感動。

《魯冰花》在台灣文學的意義

《魯冰花》是鍾肇政的第一篇長篇小說,因此可視為鍾老日後多部大河小說的「先聲」,這是它在鍾老文學的關鍵地位;而鍾老又是開啟台灣大河小說創作的第一人,因此《魯冰花》又成為台灣大河小說的前導作品,這是它在台灣文學的關鍵地位。此外,1960年代「反共文學」當道,鍾老卻創作一部道地的「鄉土文學」,的確戛戛獨造,與眾不同;更難能可貴的是,小說很技巧地評判當時的社會,這又繼承了日治時代所建構的台灣文學傳統。

筆者以前在《民報》雜誌討論賴和時,說過台灣文學的精神傳統最主要有以下四點:(一)為弱勢者講話。(二)批評及暴露壓榨者或剝削者的醜陋及無理。(三)批評台灣人舊習俗的缺點及壞處,或是所謂的「反封建」精神。(四)提倡平民、民間,以及大眾的文學。

再看《魯冰花》的內容,以錢鴻鈞的導讀來看,如「社會上財富分配不公」、「歧視貧苦人家」、「金錢的、社會的、權勢的罪惡如賄選」等,都是符合上述的精神傳統。小說的好處,就是可以用故事來批判社會現狀,如果直接講明點破,相信在1960年代不能發表,還要冒被關的危險。

所以,我很贊同錢鴻鈞導讀所提到的,《魯冰花》的批判性。它不僅批判社會,也批判人性。感慨天才之死的故事固然重要,小說的批判性更有意義,這是小說真正的價值所在。《魯冰花》不僅承繼日治時代台灣文學的精神傳統,也影響日後的台灣文壇,成為不少作家的精神典範。從這點來看,不愧是台灣文學承先啟後的關鍵之作。



新聞來源https://tw.news.yahoo.com/-092912550.html


E12D20AB33C2DC07
arrow
arrow

    t99jp31lz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